人工智能:为什么说未来只做技术提供商价值会越来越小?

   更新日期:2018-03-09     来源:企链宝    作者:老姚    浏览:47    评论:0    
核心提示:人工智能:为什么说未来只做技术提供商价值会越来越小?现在很多人工智能创业者都是技术背景出身,创业的第一个想法通常是做技术提供商。技术提供商作为创业的敲门砖可以。但如果只定位做技术提供商,未来路会非常窄。为什么说未来只做技术提供商价值会越来越小?原因有几点:人工智能创业选择:关键性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环保建材借助互联网的强大优势,得以更健康的发展

推荐简介: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环保建材借助互联网的强大优势,得以更健康的发展现如今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绿色建筑成了人们都向往的完美居所,在建筑的全寿命期限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并减少污染,享受健康、实用、安全的居住场所,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对建筑材料的......
人工智能:为什么说未来只做技术提供商价值会越来越小?

现在很多人工智能创业者都是技术背景出身,创业的第一个想法通常是做技术提供商。技术提供商作为创业的敲门砖可以。但如果只定位做技术提供商,未来路会非常窄。为什么说未来只做技术提供商价值会越来越小?原因有几点:

人工智能创业选择:关键性应用 vs 非关键性应用

人工智能创业选择:关键性应用 vs 非关键性应用谈到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很多人都会有个误解,就是如果我团队没有个大牛的科学家,比如斯坦福、MIT的博士坐镇,我都不好意思讲在人工智能方面创业。其实这个认知是完全错的。因为在人工智能领域,算法到底有多重要,完全取决于你要准备进入哪个行业。

第一、首先通用技术一定是大公司的赛道,BAT未来一定会开放免费。

人家大公司会免费提供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语义理解、机器翻译这类EnablingTechnology,你还打算怎么靠API调用赚钱呢?也许现在还可赚点小钱,但很难成为一个长久的生意。

第二、依托于算法的技术壁垒会越来越低。

未来随着基础计算平台和开源平台的丰富成熟,技术方面的壁垒会越来越不明显,整个人工智能的技术准入门槛会越降越低。就像2008年你想找个IOS开发者,很难,现在却很容易一样,所有技术的演进都遵循这一规律。特别随着今天各大学的计算机专业,都纷纷开设机器学习课程,未来人才不缺,这会拉低整个行业的进入门槛。

同时随着谷歌TensorFlow等生态系统的成熟,很多领域都会有训练好的模型可以用来参考(出Demo会更快),创业者只要有足够的数据来训练参数就好了。所以未来算法的壁垒会越来越低,如果这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只是算法,那将非常危险。

第三、技术提供商如果不直接面向用户/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则非常容易被上下游碾压:

对于技术提供商和算法类公司,如果你的技术壁垒不够高,上游很可能直接把你的事做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给海康威视提供人脸识别算法的公司。问题就在于,海康在用你算法的时候,人家也有庞大的研发团队在研究自己的算法。现在用你是人家还没准备好,一旦准备好立刻会把你替换掉。

即使在有一定技术门槛的行业,技术提供商的日子同样并不好过。比如专注嵌入式的视觉处理芯片的Movidius,大疆无人机一直在用他们的芯片。但自从大疆统治了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后,大疆现在也很自然地开始研发自己的芯片。

按说芯片的技术壁垒并不低,但只要行业集中度高,赢家就会选择通吃。比如做手机的厂商,出货量到了一个阀值,都有动力自己做芯片。像苹果、三星、华为还有现在的小米,都选择了自己做手机CPU。所以联发科、高通这些技术提供商,其实是挺痛苦的。

这其实是一个产业链通用规律:产业链上的垄断者会吃掉所有利润,而且他们非常有动力往上游或下游扩展。拿PC产业链举例,内存、硬盘、整机、显示器……都不赚钱。钱被谁赚走了?Windows和Intel却赚走了绝大部分利润。

既然做纯技术提供商没有出路,那怎么办?前期做技术服务可以,但是不能一辈子做技术服务。

“一横”就是指你提供的技术服务。通常“一横”能服务很多行业,一定要找到1、2个,你认为最有市场机会,最适合你的垂直领域,深扎进去做“全栈”:把技术转化为产品,然后搞定用户卖出去,实现商业变现,再通过商业反馈更多的数据,更加夯实自己的技术。一句话讲,要做技术、产品、商业和数据四位一体的“全栈”,这就是“一纵”。这才是健康的商业模式。

在垂直外的行业,因为没有利益冲突,你仍可老老实实的做技术服务。这样的话,商业上你能吃透一个垂直行业,技术上你还能通过横向合作,形成更多的数据回路,从而夯实你的技术。这个就是“一横一纵”理论。

人工智能:为什么说未来只做技术提供商价值会越来越小?

那么对于技术创业公司,从“一横”走到“一纵”,要选哪个垂直领域,取决5个关键因素:

1、市场空间够不够大?

做垂直领域的全栈,还是做横向的技术提供商?取决市场空间哪个更大。找对垂直领域,即使只占一点点市场份额,也可能比做“一横”全归你的收益大。拿美图公司举例,他们有美图秀秀、美拍、美颜相机等APP,同时还会跟很多手机厂商合作,提供相机拍摄的美颜效果,你可以理解这就是技术服务。

但研究2016财报后,大家知道美图秀秀选的“一纵”是什么吗?就是美图手机。以上提到的技术服务都远没有垂直做美图手机赚钱。美图手机占了公司全部营收的93%。虽然美图手机去年的销量大约在74.8万台,仅仅只占国内手机市场全年销量5亿多台的不足0.15%。

2、行业集中度如何?

做“一横”技术提供商时,最担心的是你的上游或下游过于集中,或者说头部效应越明显,对技术提供商就越不利。举个简单的例子,IDC时代,HP、DELL等厂商卖服务器,都是直接卖给各IT公司,大家日子过的都很滋润。但2010年之后就很难做了,因为云计算出现了。

提供云计算的厂商就那几个,两只手就能数出来。而且头部效应极其明显,仅阿里云一家占了50%以上份额。如果你是一个技术提供商,在跟这么垄断的行业去谈判,你会发现没有任何筹码。所以现在就很悲催,假设我是阿里云,会让你列出BOM成本,我就给你5%或10%的利润,这个生意就很难做了。

在这种情况下,你当然有意愿也往上游走。但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如果上游集中度高,说明这事的壁垒很高,你作为技术提供商想往上走,同样很困难;如果这个上游集中度低或客户很零散,对你是件好事。但是你也没有太大动力往上游走,因为这个市场本来就很零散,你即使杀进去,可能只有1%的市场份额,而且使得99%的人都变成你的竞争对手了。这是个悖论。

3、技术是改良还是革命?

如果你的技术创新对这个垂直领域是革命性的,就越有机会走到上游。如果只是改良性的,你就老老实实在下游赚个辛苦钱算了。 越是颠覆性的东西,越有机会往上游走。因为上游越离不开你,意味着你有机会做他的事。

打个异想天开的比方,如果你能提供一个“待机一礼拜”的电池,那你就可以考虑自己做手机,你的手机只打一点:一星期不用充电,而且是全球唯一!就这一点可能就够了,因为这个技术是革命性的。相反,如果是改良性的技术,例如你的电池待机只是比以前多了10~20%,那你还是老老实实卖电池吧。

4、双方壁垒谁更高?

技术提供商的壁垒和上游客户的壁垒哪个更高,也决定做“一纵”的成败。拿比较火的直播平台而言,现在都有美颜功能,例如给女孩长出个耳朵那种,这个通常都是第三方提供的技术。技术本身的壁垒并不高,很多公司都能提供,虽然效果有一些小的差异,但你没有明显优势。

可是直播的壁垒相当高,这事有网络效应,用户越多会吸引更多的美女主播,因为能赚到更多钱,美女主播越多,也会带来更多的用户。同时你舍得花钱,需要很多资金来买流量以及签约很NB的主播。所以这个事壁垒很高。你做技术提供商壁垒不高。这种情况下,虽然技术提供商只能赚个辛苦钱,但是仍然完全没有机会往上游走。

5、到底跟团队基因相符不相符?

能做得了技术服务,不代表能做垂直解决方案,做全栈,因为团队不一定有行业经验,这是很大的问题。亚马逊的无人便利店Amazon Go出来之后,国内不少技术团队也想提供类似的技术,甚至想做2C的便利店。

与他们聊完后,我都会劝他们再考虑一下,你的技术再好,对于用户而言,他买东西的时候,会看这个便利店有人还是无人的吗?不会,这不是优先选项。他首要考虑的还是——哪个便利店离我更近,以及我想买的东西这个便利店有没有。

从这个意义讲,这又回到了零售的本质。所以如果团队没有零售的基因,没有懂零售的人,就别考虑自己开便利店的事。这时候,很多人可能会问“那我找个懂行业的高管不就行了么?”这事没那么简单,如果CEO不了解行业本质,其实是很难靠一个高管去弥补的。

我特别相信基因决定论,如果任何一个新的商业,BAT找个懂行业的高管就能搞定了,那中国互联网的生意就全是BAT的了,就没创业公司什么事了。BAT,一个做搜索,一个做电商,一个做社交。其实他们3个都把对方的事情已尝试了一遍,最后都不成功。所以大家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跟这个公司的基因是高度相关的。

人工智能为什么在2C市场早期的普及有一定的困难?

人工智能为什么在2C市场早期的普及有一定的困难?科技成熟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从任何技术普及演进的角度,几乎都延续了先是从军工(航天)、到政府、到企业、到B2B2C、再到2C这个规律。人工智能也一样,目前人工智能在2C市场还不是很成熟。简单说机器人,在个人消费者市场,出货量大的机器人只有

企链宝(https://www.lm82.com/)所使用的产品溯源技术由中国追溯云公共服务平台(下称国信追溯)提供,谷融科技是国信追溯的指定运营中心。国信追溯是经国家工商总局审核批准成立的跨区域的一家全国性企业,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15]95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及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安部、农业部、质检总局、安全监管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联合颁发的商秩发[2017]53号文件《关于推进重要产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政策要求,为服务诚信体系建设而成立的一家“立足上海、面向全国、服务世界”的独立法人企业。
小程序码
 
打赏
 
更多>同类区块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更多...
点击排行更多...
区链圈更多...
最新视频更多...
推荐产品更多...
卫浴之都 | 建材头条 | 家具头条 | 家居之家 | 装饰之家 | 新基建头条 | 门窗之家 | 区块联盟 | 博一建材网 | 新基建之家 | 老姚之家 | 灯饰之家 | 电气之家 | 全景头条 | 陶瓷之家 | 照明之家 | 防水之家 | 防盗之家 | 博一建材 | 卫浴之家 | 区快洞察 | 锦州建材 | 丹东建材 | 本溪建材 | 抚顺建材 | 鞍山建材 | 西安建材 | 商洛建材 | 安康建材 | 榆林建材 | 汉中建材 | 延安建材 | 渭南建材 | 咸阳建材 | 宝鸡建材 | 铜川建材 | 兰州建材 | 甘南建材 | 临夏建材 |
建材 | 720全景 | 企业之家 | 移动社区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sitemap | 粤ICP备14017808号
(c)2015-2018 BO-YI.COM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区块联盟